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可参考王宗益(现任春播网全面质量保证部高级经理)之前另外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看好原产地直采》来阅读和消化。
很多人都说,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供应链,最核心的能力是供应链的优化。也有很多生鲜电商的同行认为,供应链就等于“能把货发出去”,这能是最核心的能力吗?
供应链优化,就是把供应链的总成本降到最低,外在表现为产品的价格降低。
价格低是政治正确,也是一切创新的几乎唯一判断标准。价格低,就等于成本低;成本低,就等于省人工;省人工,就等于效率高;效率高,就等于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提高,是创新的唯一判断标准。
如何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呢?有两个办法。
1.把整条供应链上的动作删除到最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么删除供应链上的某些节点;要么删除某个节点的某些动作。实际操作中,这两条往往同时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去除中间环节”就是这个意思。
2.让必须发生的动作,发生在成本最低的地方。
关于这一点,新希望的副董事长王航有很精彩的描述,原文引用如下:“你们去看很多农批市场,有一个动作叫切莴笋,削莴笋皮,请问大家这个莴笋皮在哪里削最好的?是在农民生产出来削最好,还是在超市里面削还好,是在居民家里面削最好?最后大家发现农批市场削最好,综合下来,成本费用最低,整个供应链最优化的。那么就是说,作为一个农批市场来讲的话,实际上把供应链里面的很多成本费用,发生的位置来进行调节。”
王总的这个例子很精确的阐述农产品供应链中必须发生的动作,如何被市场优化到最低成本的节点上。我们也可以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削莴笋皮的动作发生在新发地这样的农批市场,那么剥玉米皮的动作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零售商那里,发生在我们小区楼下的菜店里面,这样的供应链成本最低。莴笋和玉米的供应链为什么优化方式不同呢?
莴笋的保鲜期很短,到达消费者家里之后,基本都要当天就赶紧吃完。如果放的时间长了,莴笋会很快的失水和木质化,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对城市里的这一段莴笋供应链来说,时间很短,效率越高越好,否则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就要上升。同时,莴笋的品质好坏,只需要观察表皮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削莴笋皮这个动作,主要还是为了消费者回家后加工起来方便。
但是玉米就完全不同了。首先,鲜玉米的保鲜时间比莴笋要长,批发商和零售商可以将玉米稍微储存几天——即便储存设施不是很先进。第二,玉米的品质的好坏,也就是嫩与老、颗粒饱满与否、是否生了虫子等,都是隔着玉米皮看不到的。因此,在消费者购买之前,一定要把玉米皮剥掉看一看;部分服务较好的商家,还会把玉米的头部切掉,既提高了玉米的可食用比例(玉米棒子的可食用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又可以去掉一部分玉米须,使剥皮后的玉米显得美观。玉米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剥玉米皮这个动作发生在消费者购买的前一刻,成本最低——也就是小区楼下的菜店里。
正是因为玉米与莴笋的这些不同,两个产品的供应链优化节点也变得不同。推而广之,很多农产品的供应链优化节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做生鲜电商的,有多少人会想到,玉米应该在发货之前才把玉米皮剥掉呢?恐怕所有人都像所有人一样,把剥玉米皮这个动作(如果做了的话),放在玉米到货之后的集中分选里面去了吧。为了避免剥掉皮的玉米在仓库中很快的发干变老,很多生鲜电商又会为玉米保留两三层皮——这样的体验,我还真不如到超市里买玉米好了。
供应链优化到极致的结果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注意,这是供应链优化的结果,而不是供应链优化的原因。很多外包公司总是会对甲方声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所以某个业务你应该外包给我们。这根本就是颠倒黑白。
从来就没有什么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的只是:“某件事,这个人干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那就让他去干了;时间长了,他变得越来越专业。”
专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同时,专业也是不可避免的。生鲜电商里已经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比如九曳供应链、万家康、黑狗等,不仅可以完成第三方的冷链快递,还可以完成仓库中的分选等工作。这就是行业供应链逐步优化的外在表现。
出现专业的外包公司,自然意味着供应链的拉长——而非一味的缩短。大浪淘沙之后,供应链上长期存在的每个环节,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换言之,某个动作由它执行,成本更低。我们在优化农产品的供应链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每个单品的不同特点去设计新的供应链方案。绝不能像很多人臆想的那样,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就是原产地直发,生鲜电商的方向就是取代批发市场,结果自然被市场教育的满头包,最后还是乖乖地到新发地拿货了。
在传统农业的供应链上,每一个中间环节都是盈利的;换言之,它必然创造了价值。比如说,香蕉、芒果等产品的催熟,就是中间环节创造的价值。这样的“中间环节”,不能随随便便的砍掉。北京有一家大型o2o企业(我就不说是谁了),从原产地直采了一大批芒果,货到了北京才知道没催熟的芒果不能吃,赶紧去新发地找催熟商。芒果的批发商的仓库都要催熟自己的货呢,哪有空帮他们做催熟啊?折腾的焦头烂额。
这典型的显示了互联网人对农产品的不了解。
减掉一个环节,确实可以省去等于这个环节的盈利的成本,但是同时也减掉了这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在进行原产地直采的时候,能减掉中间环节当然是好事儿,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机制,既能减少中间环节,也能补充这个环节产生的价值,做到两不耽误。
2014年底的样子,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某个风投的合伙人阐述自己企业判断o2o项目的方法论:
4.流程碎片化;
5.碎片数据化;
6.原有流程的打乱、删除、重组。
原文中还用餐饮行业O2O做了解释,依稀记得这一段讲的很精彩,所以被我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互联网要改造传统行业,也是要用这三板斧。先把原来的流程拆解到不能再拆解;然后把每一个流程的碎片数据化,并输入it系统;最后考察整个流程在数据化的支持下,怎样删除、增加、重组、升级。
为什么序号直接就是456?因为123我之前写过了:
一切互联网创业的开始都要按照以下方法论来进行:
1.线下行为搬上网;
2.运营正的网络外部性;
3.边际成本趋向于0。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成功互联网项目跳出上面这6条。不过要说到咱们自己所在的生鲜电商行业,我反而没见过任何一个项目符合这6条。
我们生鲜电商的同行们,往往不愿意花费精力、裤腿沾泥的去研究传统农业的每一个单品的供应链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好好的分析流程中每个环节的价值所在,只是简单的用原产地直采的方式将多个环节砍掉,而没有去补充同时被砍掉的价值,恰恰是一种为用户减少价值的逻辑。
每一个企业,只有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将供应链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入的理解、分析,才能对供应链做出好的优化。
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业务模式,不同的业务模式是以不同的供应链作为基础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我大帝都的很多生鲜电商不愿意承认,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新发地代购——无论各个B2C,还是爱鲜蜂,表面上干的是“把超市搬上网”和“把便利店搬上网”,但究其供应链之根本,难道超市和便利店干的就不是“新发地代购”了吗?
既然大家做的都是披着一张外衣的”新发地代购”,于是一米鲜干脆扒掉了这层皮,光明正大的做起了新发地代购。一米鲜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先收集用户的订单,然后在半夜按照用户的订单去新发地采购,趁着天黑赶紧分选、打包,第二天上午开始给用户送货,中午之前送到用户手里。
今天你告诉我你要买什么,明天我去新发地买给你。
一米鲜是行业中将供应链核心搬上网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你把研究一米鲜的着眼点放在它的校园推广团队和商圈附近的前置仓了,那我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在反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生鲜电商供应链的优化远远还没有结束。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注意,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农产品电商的原材料采购,也就是种子、肥料、农药、水等农资的采购。在农资采购到果园完成采摘这一段长长的链条里,现在还没有生鲜电商企业进行全产业链的优化。
我想很快就会有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