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王宗益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事过冷链物流,包括冷库管理和冷链运输;在雀巢等大型食品公司做过食品快消,包括现代和传统渠道,以及常温、冷藏和冷冻产品;曾担任顺丰优选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联想佳沃招商高级经理,现任春播网全面质量保证部高级经理。
很多生鲜电商平台都将原产地直采当做自己前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方向来着力打造。从2012年的本来生活开始,到2013年顺丰优选大力推出原产地直采的荔枝,原产地直采能力成了行业的标配。再到2015年初的农产品微商崛起,直到去年下半年拼好货的异军突起,原产地直采这个模式终于走到了极致。
拼好货是一家社交电商企业(他们自己这么叫的,不愿意称自己为生鲜电商),其团队背景是食品和母婴领域最大的电商代运营公司。核心团队均来源与此,并做过游戏方向的项目。2015年4月份创立后,拼好货已经拥有了3000万已购买用户,水果销量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生鲜电商的综合。最大单日销量超过100万单,与其最接近的友商的订单量只有其三分之一;但如果考虑到单一sku,那么拼好货的订单量至少是第二名的10倍。
拼好货的模式是朋友之间的团购,在公司层面就带有着典型的社交化和游戏化的基因。用户想购买一个商品,需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发出一个团购邀请,3人成团or5人成团,达成了团购人数就可以享受一个很低的价格。拼好货收集订单之后,再由采购团队下达采购单,将产品原料运至每个城市的中心仓,进行简单的分选包装,并由第三方物流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办公室的年轻女性白领,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产品价格又非常敏感,加上女孩子之间的社交比较活跃,容易完成拼团的任务。正如吴总讲的,拼好货的目标受众是比较重视产品品质,能吃出水果是否新鲜的人。
据吴总透露,拼好货的在线sku大约有30个,但采购团队却有70多人,平均每个sku由超过两个采购人员负责——听起来,拼好货在前端供应链上的投入不小。对于原产地大批量采购和发货的生鲜电商而言,同时派2个人过去执行商务和供应链也才能刚刚满足需求,这也是行业正常的水准。
今天拼好货的两位高管(拼好货创始人黄峥及联合创始人吴湄)分享了很多拼好货对于生意的理解,有一点我特别赞同。黄总说他们不做用户补贴和发放优惠券,因为他们的理念是生意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方都应该赚钱,这就对了。
拼好货认为,自己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是70到80分,服务于中国正在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而95到100分的高货不做,价格太高、量太少、非标准、难控制;60分的统货不做,产品品质太低,只会被卖给那些对生活品质没有要求的人。拼好货的供应链是原产地直采为主,下达采购单指令到完成履约的全过程控制在5到7天。这样的链条更短,水果在途中被搬运的次数由传统的12次降低为4次,损耗明显减少。拼好货承诺消费者“坏果包赔”。同时,拼好货倾向于做那些常温配送的水果商品,认为这样的物流成本更低,水果没有经过任何的预冷和保鲜等后处理,供应链的成本也更加节省。
拼好货觉得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买到的水果都不新鲜,很多商超便利店以及生鲜电商售卖的水果已经储存了一个月,而拼好货只有短短5天的履约速度,代表着新鲜和高品质。如果水果要储存一个月,就需要将水果做人工处理,这样的水果的品质不好,也被大家认为不安全。而拼好货产地直采的水果,都是品质很好的、很新鲜的。比如他们去年做的赣南脐橙,11天时间里卖掉了600吨,相当于每秒钟卖掉了87个橙子。
会场里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位武汉的水果连锁店创业者当场指出,他买过拼好货的猕猴桃,但是放了很久都不熟。拼好货的解释是,用户发起团购时,也是在为拼好货的产品品质向自己的朋友提供背书;如果其水果品质不好,那么用户购买一次就不会再上当了。所以,这样可以反证,拼好货的品质是没有问题的。
我坐在台下心里直犯嘀咕,这真可以算是互联网人杀进农业的典型样板啊。
水果储存了一个月,跟不新鲜能画等号么?
经过保鲜处理的水果,储存了一个月;未经任何处理的水果,常温配送5天时间,哪一个更新鲜呢?
正像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那样,生鲜电商企业一定要充分的理解了农业,才能做出优化农业供应链的决策。拼好货团队的销售能力很强,用户运营能力很强,但是它的供应链是薄弱的。它对原产地直采和产品品质的理解,不仅不到位,甚至在有些环节,跟“反转基因”一样,露出了一点反智主意的苗头。
所有保鲜处理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动作,都是清洗和灭菌。难道洗干净水果、消灭有害的细菌,不正是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么?简单的减掉这个环节,看似为消费者节省了购买成本,实际却降低了用户的体验,而转做生鲜的互联网人却往往并不自知。
在传统农业的供应链上,每一个中间环节都是盈利的;换言之,它必然创造了价值。比如说,香蕉、芒果等产品的催熟,就是中间环节创造的价值。你原产地直采我看看?不是没有反面例子的:有一家大型o2o企业(我就不说是谁了),从原产地直采了一大批芒果,货到了北京才知道没催熟的芒果不能吃,赶紧去新发地找催熟商。芒果的批发商的仓库都要催熟自己的货呢,哪有空帮他们做催熟啊?折腾的焦头烂额。
这典型的显示了互联网人对产品的不了解。其实不光互联网人,很多农业人也不能细致的研究产品、研究技术。比如今天在会场,好几个生产者都认为农夫山泉的17.5度橙只是个高科技噱头,甚至有人说橙子是可以打甜蜜素的,她吃到朋友送的17.5度橙感觉很寡淡。
你们知道,我说话一向比较直接: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个笑话。
我甚至亲眼看到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行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了17.5℃。
你体会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2015年天天果园的橙先生项目和农夫山泉的17.5度橙项目,都是利用近红外技术将水果分选,以解决水果的标准化问题。关于近红外技术,我之前专门写过文章分析按质定价体系,有兴趣的可以参阅。这两个项目正式开启了中国水果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时代,怎么能是个科技噱头呢?其中隐含的商业模式等等方面的创新,是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
天天果园的橙先生,产品上标识的数字是11到14,而农夫山泉标识的是17.5。这两个数字是不一样的。
橙先生的数字指的是糖度,而农夫山泉的数字指的是糖酸比!
冰糖橙本来就味道淡,糖酸比17.5一点都不高(其实有点低的),其本身就是一种南方人更加接受的淡甜的口感。因此味道寡淡是很正常的呀。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以下这些概念:
糖度
甜度
糖酸比
总糖
碳水化合物
总酸
有机酸
ph值
如果连这些概念都搞不清楚,就不要来做农业了吧!
农业是生物学啊!
扯远了拉回来。
减掉一个环节,确实可以省去等于这个环节的盈利的成本,但是同时也减掉了这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在进行原产地直采的时候,能减掉中间环节当然是好事儿,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机制,既能减少中间环节,也能补充这个环节产生的价值,做到两不耽误。
该上方法论了:
2014年底的样子,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某个风投的合伙人阐述自己企业判断o2o项目的方法论:
4.流程碎片化;
5.碎片数据化;
6.原有流程的打乱、删除、重组。
原文中还用餐饮行业O2O做了解释,依稀记得这一段讲的很精彩,所以被我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然而杯具的是,我实在想不起来这个VC是谁,也实在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如果你找到了,请记得告诉我~
互联网要改造传统行业,也是要用这三板斧。先把原来的流程拆解到不能再拆解;然后把每一个流程的碎片数据化,并输入it系统;最后考察整个流程在数据化的支持下,怎样删除、增加、重组、升级。
为什么序号直接就是456?因为123我之前写过了:
一切互联网创业的开始都要按照以下方法论来进行:
1.线下行为搬上网;
2.运营正的网络外部性;
3.边际成本趋向于0。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成功互联网项目跳出上面这6条。不过要说到咱们自己所在的生鲜电商行业,我反而没见过任何一个项目符合这6条。
我们生鲜电商的同行们,往往不愿意花费精力、裤腿沾泥的去研究传统农业的每一个单品的供应链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好好的分析流程中每个环节的价值所在,只是简单的用原产地直采的方式将多个环节砍掉,而没有去补充同时被砍掉的价值,恰恰是一种为用户减少价值的逻辑。
每一个企业,只有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将供应链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入的理解、分析,才能对供应链做出好的优化。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的长久的生存下去——它创造了价值。
如果不为用户创造价值,那么即便销售能力再强,也不是长久的生意。我们说,优秀的销售,能卖好任何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优秀的销售能弄懂任何产品,并找到产品为每个用户提供的价值点,并有效的向用户传达。这世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销售,能卖好自己根本不懂的产品。
卖好=不推销
只有为用户创造了足够的价值,才可能做到不推销,而是用户主动来购买你的价值。这其中的工作,远远不是简单的“原产地直采”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