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2014年12月19日,中国农业部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在农业部官网上发表了,由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七大模式以及各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六大模式。(自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农业部分两批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153个示范区。)
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七大模式
(一)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模式。
黑龙江垦区针对人少地多、土地广阔的实际,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发展适宜机械化种植的优质粮油产业,以机械化促进合作化、以合作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为主要特征,高度机械化的劳动节约型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吉林、黑龙江、新疆天山北麓等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应主要定位于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大规模农业,适宜劳动节约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二)陕西延安市节水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陕西省延安市针对水资源异常缺乏、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实际,实行生态优先战略,以生态友好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以旱作节水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为支撑,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大规模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和旱作谷物、薯类产业,以生态建设促农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保绿色生态,实现了“山绿、果丰、粮多、农民富”,逐步形成了以旱作节水和绿色生态为主要特征,劳动密集型节水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农业劳动力资源较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应主要定位于发展优质林果业和谷物、薯类等旱作产业,适宜走劳动密集型、水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三)贵州湄潭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模式。
贵州省湄潭县针对山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主要目标,大力建设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以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优质化、产业一体化为主要特征,以技术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生态环境优越、山地资源丰富而产业基础薄弱的西南、华南、华中等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主要定位于特色产业,适宜打绿色牌,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山区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四)浙江慈溪“两区”农业建设模式。
浙江慈溪市针对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人多地少的实际,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主要目标,大力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精品为主要特征,稳粮增收有机结合的土地集约型“两区”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应主要定位于稳定粮食播面,发展高效生态精品农业,适宜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土地集约型“两区”农业发展道路。
(五)河南永城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模式。
河南省永城市针对人多地少、耕地条件较好、但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实际,以均衡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产业化集聚区建设,有效提高了农业产出能力和产加销一体化水平,逐步形成了以规模种植、就地加工、产销衔接为主要特征,机械密集和资本密集并重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地少人多、耕地条件好、产业发展有基础的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应主要定位于改善粮食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适宜走机械密集与资本密集型并重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道路。
(六)天津市武清区都市农业建设模式。
天津市武清区针对地处北京、天津大城市郊区的实际,以建设“京津鲜菜园”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目标,大力建设“菜篮子”产品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了以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观光休闲为主要特征,土地集约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现代农业建设应主要定位于稳定“菜篮子”、“米袋子”,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适宜走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七)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针对地广人稀、天然草原广阔的实际,以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逐步形成以天然生态主要特征,土地密集型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这表明,在我国人均草地资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内蒙等牧区,现代农业建设应主要定位于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打天然生态牌,适宜走土地密集型草畜平衡农业发展道路。
二、各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六大模式
(一)以黑龙江省为代表、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抓手、以规模化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劳动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以现代化大农业为抓手,围绕发展规模农业,加快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建设,突出发展现代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装备先进配套的大型农机具,促进了人、地、机、技四大生产要素最佳配置,连续三年蝉联全国产粮榜首,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走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劳动节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在东北地区及西北部分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以河南省为代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产业化集群”为抓手、以稳粮增效紧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土地与劳动力节约并重型农业发展模式。
河南省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规划建设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达6000万亩,集中打造米、面、肉、乳、果蔬、油脂等12类农业产业化集群,着力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走土地与劳动力节约并重型农业发展道路,在中部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三)以浙江省为代表、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高效生态和特色精品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浙江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平台、主抓手,坚持增粮与增收并重,注重资本与技术集约,在全省规划建设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力争整体达到吨粮田生产能力,建设8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重点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领先的高效生态精品农业,走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核心的土地节约型道路,在东部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四)以四川省为代表、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抓手、以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型发展模式。
四川省把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抓手和载体,规划到2015年建成400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80个基地强县,突出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提升耕地质量,完善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新模式,集中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聚的万亩亿元示范区,走土地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子,在西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五)以甘肃省为代表、以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高效农田节水示范区”为抓手、以保水节水为主要特征的水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甘肃省积极打造1000万亩旱作农业和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大范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节水技术,通过工程节水、农艺技术和管理节水相结合,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集中力量“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多措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人均仅全国平均水平50%的水资源,生产了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90%的粮食,实践中陕西延安等地不断丰富这类模式内容,走水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路子,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六)以天津市为代表、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多功能拓展为主要特征的全要素集约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天津市依托综合科技优势和资本、人才集聚的有利条件,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标准建设了2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和155个畜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走各类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大城市郊区具有一定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