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鲜:学会借力传统农业文化

农商学堂 · 2014-08-23

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证明了农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内容包括了历代的政治思想、经济、土地的所有制制度、农业科学技术和经验知识。所以今天我们就谈一谈文化资源和农业产业的碰撞。

在中国,农业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的文化,它贯穿古今,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

农业文化的实体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工具,也包括农业文学艺术作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文化。按种类来分,则包括农耕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文化、农业艺术包装文化等。

如何发挥农业文化资源的神奇力量?

1、就地取材,挖掘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特征的文化。例如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的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的地域形态差异;气候环境不同,形成的多样性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农事过程;农业服务和娱乐的不同,形成的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崇拜、禁忌仪式等;农业技术演进,形成的传统牛拉犁、水推石磨、石舂米、家织布等设备与技术。

在挖掘农耕文化时,一是利用地理条件,开辟特色稻(麦)田、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乡村情怀。二是恢复传统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如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三可以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元素,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

2、追流溯源,融入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括乡土文化、节庆文化和民族文化。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能够提高农业的参与能力、亲和力和文化内涵。一是开展一些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农作方式、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让人们体验“入乡随俗”。二是根据地域特色,设计节庆活动,如各种农产品节庆(葡萄节、草莓节等)、乡村节庆(油菜花节、庆秋收等),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因地制宜,发扬山水文化

不是每一块园地都有山水之境,但只要去挖掘,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可以成为性灵之物自然山水资源,可以选择地势平坦之地,开发踏青郊游项目;溪流泉眼之处,推出野营基地;选择荒僻险峻之境,组织开展探险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修旧如旧,设计乡村度假村。

4、开发产品,妙用餐饮文化

农业产出的农产品作为餐饮文化的物质基础,追根溯源,对于农业的影响也是不得忽视的,融合了文化要素的农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优势。妙用当地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开发特色农产品,可以增加休闲农业的吸引力,更能增加农业附加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沛县鸭产业发展规划》中,设计“古沛龙飞鸭”由汉高祖刘邦敕封的传说,开发出特色餐饮和品牌农产品,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然在运用农业文化资源的也有我们值得注意和避免的地方?

1、农业文化内涵太低

农业园的休闲项目中,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由于农业文化内涵较低,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悠然自得的风光,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2 、农业文化资源滥用

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地规划和市场调查,仅抓住一个文化资源做文章,就出现了区域内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如某地是某历史人物的故乡,区县都争着上观光农业项目,围绕该历史人物做文章,每个区县都有数十个项目,到处都是文化节,到处都是采摘园,致使许多园区门前冷落,很少有游客光顾,造成很大损失。

3 、文化规划定位不合理

农业的主要功能还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一些园区的规划设计,只看准了休闲的经济效益,设计定位中过度使用农业的文化资源,放大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结果本末倒置,失去了农业的本质,休闲也就无从可依,导致农业项目、旅游项目都做的不好,无法生存下去。

农业品牌 乡村振兴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Farmig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