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亮:自热食品赛道卷什么?

提问:自热食品走红后,各路玩家纷纷涌入。就您判断,接下来市场竞争格局将呈何种状态?
蔡红亮:从品类角度看,自热食品赛道市场规模不断放大是大势所趋,消费量会不断增长。但从消费能力看,2023年可能会有所下降。且相对来讲,快消品门槛较低,中小企业较多,加上疫情虽然结束,但外贸不足以前,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内卷。

提问:要卷赢,拼的是什么?
蔡红亮:可总结为两点:知名度和性价比。在构建知名度上,自嗨锅高举高打,做到了“快、准、狠”。在性价比上,自2020年,自嗨锅开始做供应链建设,加上各个地方政府支持,投了接近20个亿,建立了15个工厂,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目前工厂已基本投产,生产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升级,生产链员工约有1200人。从这个角度看,自嗨锅应该是国内方便素食及预制菜领域,在供应链端投资最大的一家企业。这些投入已经陆陆续续出成效,从过去的会做进阶到了大量做,2023年开始精益做。不仅要做到吞吐量大,还要做到品质有保障,当这两点都做到足够好时,反过来也解决了性价比问题。

提问:工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它们之间如何分工?
蔡红亮:相对来讲,每个工厂都发挥了本地地道特色和原料成本优势。金华工厂做肉制品,包括香肠、酱肉、卤鸭、卤肉等;杭州千岛湖工厂做牛排和肉制品前道处理,以及生产水饺;重庆工厂做高温菜包和冷冻菜包,及各种调味料;陕西安康工厂做常温菜包;河南工厂做米粉、面类主食;江苏工厂做红薯粉丝、米和发热包,以及总组装等。

提问:目前供应链上哪些环节实现了数字化?自嗨锅拥抱数字化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蔡红亮:从品牌角度,线上本质上属于市场培育和市调阵地,也最容易爆发,但作为消费品,走到线下是必然。线下的生意逻辑,更多要回归到比较传统的拼供应链上。因此,在研发上,自嗨锅是基于互联网把供应链的柔性做到极致,将订单做成小批次、小批量。目前,从开品速度看,15天研发团队可以得出几十只产品。当然,这几十只产品是围绕销售订单而产生,以销定产,实现单批次的柔性。当前最小起订量可达2万份,如果是菜包就更少,一锅起订,大约一公斤。怎么理解?因为菜品、主食类产品的生产,在已经实现全自动的情况下,正常订单量级,在5万份以上。从数字化角度看,自嗨锅更多投入重点是在时间、温度、含量占比的标准化上。因为标准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没有这些定量数字,就做不出每包都一样的产品。比如菜包工厂,在盐度是1.0还是1.4,下饭菜是多少,下酒菜又是多少等,都要形成自己的定量标准;再如主食类,是时间单位跟配料端的定量,尤其像发热包,每袋发热量都要一致,就要求每一包的水分含量,及混合的各种原材料配比都一致。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投入,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十年里去坚持与完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抓重点,比如,2022年的重点是在口味、视觉感官标准化上,对配料配比、盐度类的标准化投入更多;2023年,重点则是在质量管控上,比如,将火候、温度等工艺与算法结合,让每一个酱包、粉包基本都一致。

提问:让每一个酱包、粉包标准化的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红亮:极致标准化,是要做到像方便面的产品一样,每个酱包、粉包,甚至烘干的小小菜包大致相同。但自嗨锅的菜和肉是大块的,比如土豆片,中心位置切出来的是方形,边角切出来的可能就斜了;菌菇长短粗细均有不同。同时,在炒制时,厚薄不同的菜品,每克用的温度实际上要不一样。因此,要做到标准化是很难的。从消费端看,他们在餐厅用餐时,拿到的是摆盘精美的菜品,因此,我们也需将感官美丽结合到产品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餐体验。

提问:您将从哪些维度评估数字化投入产生的效果?
蔡红亮:从长期维度看,每年都是在静静地完善自己的体系化与规范化,因为如果流程都没有走通,数字化是干不下去的,软件也开发不了。从短期维度看,我们评估的标准是,能否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日常运营的潜在问题。我是二次创业,相比之前,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这些投入非常值得,它可以规范公司的流程与行为,要看问题,先做统计,再分析,然后才能解决。

提问:一个企业的成长如果分为生存、成长、成熟、成功4大阶段,按此路径细分,自嗨锅正处于哪个阶段?
蔡红亮:自嗨锅的生存问题已基本解决,进入了成长阶段。如果要到成熟阶段,肯定是百亿(估值)保底。如果要谈成功,消费品如果能做到年净利润5亿,且成功上市,基本达成。要终极成功,我认为消费品,尤其国内消费品,要做到跟可口可乐、雀巢等国际型企业并肩才算真正的成功。

提问:说到可口可乐、雀巢,您曾提到,自嗨锅在渠道上会与他们越来越像,如何理解?
蔡红亮:可以理解为,所有消费品本身线下体量远大于线上,而要走到线下,离不开经销商。无论国际企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还是国内企业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是走这套模式。虽然今天已经足够扁平化、信息足够透明化,但经销商们的价值远远不可被低估,需要依赖于他们解决最后一公里、5公里甚至10公里。尤其相较于日本、美国,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自嗨锅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经销商体制和门店的运营。至今,自嗨锅已渗透了线下80%的城市,进入10万商超便利店,其中不乏盒马、华润万家、沃尔玛、罗森、永辉、新佳宜等的身影。线下带来的营收占比60%。当然,线上线下渠道两手抓,二者承担不同的功能。线上解决产品丰富度问题,线下可以解决爆款走量问题。

提问:成立至今,自嗨锅已推出火锅、米粉、米线等领域的产品,背后的扩张路径如何?
蔡红亮:自嗨锅成立之初,就聚焦于四大场景:家里、办公室和寝室、街边商圈、户外野外,再根据不同消费场景而做产品升级。当然,我认为国内所有产品都值得被升级一遍,因为今天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也就是价值跟价格之间的对等关系。升级过程中,正常来讲,1.1——1.2——1.3可能更符合当前的形势,而不是直接从1跳转到2。比如,过去榨菜本身没有肉,现在自嗨锅的榨菜里可以有;过去为了延长保鲜时间,采用的是巴氏杀菌,可能还要添加防腐剂,今天自嗨锅采用的则是121摄氏度高温。用更健康的工艺,让消费者吃的更有价值。总结来看,自嗨锅产品扩张的路径可以总结为“以架为桥、以店为终”。也就是说,一家店里的货架陈列是有限的,我们的开品是围绕着一层到一组货架,再到5组甚至10组。按此逻辑,最终形成由多品牌矩阵组成的一个综合门店,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提问:从百草味到自嗨锅,二者创业历程有哪些同与不同?
蔡红亮:二者肯定有关联。
1)从收益角度,百草味虽然没有实现财富最大化或者说财务自由没能完全实现,但无论在组织管理、产品渠道还是在营销、品牌、融资,以及供应链构建上,都给了我一个既学习又实践的经验。二次创业时,可以避免很多危机。
2)从品牌角度看,二者的打法差异性很大,自嗨锅属于高举高打,先树立品牌,再通过产品渠道往前推,且从线上走到线下;百草味反而是从线下到线上,属于卖着卖着卖出了品牌。
3)从个人生活角度看,百草味是用命挣钱,自嗨锅更多用钱买命。百草味的创业,实际上很辛苦,提前透支身体,做到自嗨锅时,更多是运用以前的经验值,在战略制定上比较到位,少走了很多弯路。
4)在品类上,百草味就一个百草味。自嗨锅,我们运营了新品类、新品类,用自嗨锅强势占领用户心智,再向常温、冷冻做横向扩张。比如2019年,自嗨锅突破单一品类限制,涉足自热米饭、面粉粥、冲泡面粉等SKU。2021年,公司乘胜追击,又出品了4个品牌:螺蛳粉品牌臭臭螺、复合调味品小七厨房、冻品品牌牛顿定律以及新式快煮面品牌画面,完全覆盖了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在内的全时段餐饮需求。在扩张过程中,我们理解的是三年一个阶段。也就是说,2023年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在未来三年有一个强势的路线图出来,比如从0-1,再从1-5。子品类的业绩也会从0-1000万,再到3亿。消费品赛道是一个长跑生意,我们要秉持长期主义,三年以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自嗨锅的多品类矩阵效果可能就慢慢体现出来。
5)从组织角度看,相较于百草味,自嗨锅是一个更加成熟的全新组织,意味着其创新能力或者说发散性思维要更开放。前者执行能力强,后者创造能力强。如何弥补执行力?实际上,快消品是没有时间做验证的,而团队沉淀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我们的长期战略是不要太猛。自嗨锅刚起步时高举高打,每年增长500%甚至1000%,现在反而要放缓,一年增长30%上下最良性。

作者: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