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8年8月3日印发
为推进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三部委《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2017-2020年)》、《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精神,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中的特色农产品是指特色粮油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茶叶、特色畜禽、特色水产和特色道地中药材七大类。本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
一、发展形势
当前我省农业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机遇难得,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希望与挑战并存。
(一)特色农产品生产具备良好基础。
我省地域辽阔,地处亚热带过渡地带,适应多种动植物生长。经过长期努力,全省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特色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优质粮油产业已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充分利用“靠山靠水”的地理优势,已形成水生蔬菜、高山蔬菜、露地越冬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拥有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支撑外调(出口)的市场优势;水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长江三峡优质柑橘经济区、汉江流域优质砂梨带、316和107国道沿线优质桃枣带、三峡库区优质甜橙带;全省茶叶面积、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四位,共有90多家茶企获得国内外有机茶产品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现代畜牧业发展迅猛,成为现阶段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全省水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名特优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0%,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2年居全国第一;特色中药材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七位,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蔬菜(含魔芋)、食用菌、水果、茶叶、畜牧、水产、中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格局,创建了恩施硒茶等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省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415万亩。截至2017年底,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企业达到1994家,产品数量4403个,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潜江龙虾等4个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麻城福白菊等5个农产品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目录。
(二)特色农产品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湖北农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名列前茅,但是省内特色农产品大路货居多,中高端产品少,真正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不多;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够,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足。近年来其他省份也都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加大了支持力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把握较为困难;农业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特色农业生产风险较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负荷量的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被加上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
(三)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将促进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将稳定增加,品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尤其是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将更受市场欢迎。人口的增加,对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刚性需求。湖北省食用菌、蜂蜜、鸡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出口位居全国前列,柑橘、桃、梨等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省外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省推进大别山、武陵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推进“两圈两带”等建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全省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随着国家及省市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生产项目的继续实施,将为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优势区,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导向,加强生态保护,开展综合利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消费需求,立足特色优势,以市场带动创建,以创建促进发展,调整特色农产品生产结构,提升特色农产品产业的竞争力。
坚持质量兴农。深化结构调整,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以质立足、以质创优,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区。
坚持产业融合。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与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和特色村镇相结合,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特色产业与关联业态的有机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品牌引领。立足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和优质性,准确定位品牌发展策略,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发展之路,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发展、营销,构建支持评价体系,完善监管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农业适应的环境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各地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遵照自然发展规律,由各地自主决定。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2年,围绕特色粮油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茶业、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特色道地中药材,创建30个左右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10个以上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征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市场畅销”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省内知名、区域畅销”的地方特色品牌,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将特色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升省内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发展任务
围绕工作目标和重点环节,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质量控制体系五大体系。
(一)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
构建特色粮油产品产业体系。促进特色粮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粮油加工产业园区,推进特色粮油科技创新,培植优质特色粮油基地。
构建特色蔬菜产业体系。在巩固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推进设施蔬菜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水生蔬菜、季节性外调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生产。
构建特色水果产业体系。稳定发展以柑橘、梨、桃为主的优势水果,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建设水果标准园、精品园和高效园,提高水果产业竞争力。
构建特色茶叶产业体系。巩固提高绿茶,积极发展红茶、青砖茶等茶类,创新开发抹茶等新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生态茶园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的茶叶生产、种植基地和茶叶加工园区,提升茶产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差异化、多功能化发展水平。
构建特色畜牧产业体系。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品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鲜明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畜牧产业基地。
构建特色渔业产业体系。继续做强小龙虾、河蟹、鳝鳅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鳜鲈、龟鳖等“百亿元”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潜江龙虾”“香稻嘉鱼”“盛老汉”等精品名牌,培育小龙虾“千亿元”产业。
构建道地中药材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蕲艾、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半夏、厚朴、木瓜等优势道地中药材,建设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园,全面提升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质量档次和产业效益。
(二)构建特色农产品制度体系。
积极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
认真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和屠宰企业流向登记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规定。认真落实屠宰企业进场查验、肉品品质检验检测制度。
认真执行农产品收、储、运环节监管制度,落实病死畜禽及不合格特色农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
完善养殖管理制度,细化养殖设施设备管理、水产品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制度规范。
全面推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落实综合执法、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制度。
(三)构建特色农产品标准质量控制体系。
重点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提升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涵盖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快制(修)订一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相关的标准。
制定完善特色菜果茶栽培、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形成覆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支持生产企业开展SC、ISO9000、HACCP等相关生产、质量安全保证、危害识别控制体系认证,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全面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市、州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完善乡镇基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构建覆盖全省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质检体系。在大宗特色农产品基地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
(四)构建特色农产品科技支撑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18〕9号),为湖北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格局。围绕特色农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为导向,组织农科教企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积极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和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集聚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围绕湖北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创新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培育科技示范主体,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技术集成和转化运用。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特色农业科研水平。整合、聚集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示范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培育一批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经营管理型和产业领军型人才。落实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营造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12316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组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
(五)构建特色农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特色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服务条件及能力建设,综合设置区域性的基层特色农产品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农业技术、惠农政策、市场信息、农业气象、农村金融、农民教育等服务。
发展特色农产品经营性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专用肥有机肥统购统施、农田排灌、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
强化特色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加快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已有基层农技推广、农村网格化等信息基础资源,加快建设12316益农信息社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的信息化改造和12316专家服务的价值化提升,重点推动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度融合发展。
四、特色农产品重点品种与优势区布局
湖北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适生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多,特色农产品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产业布局不仅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尊重当地农民种植传统,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切不可千篇一律。重点特色农产品及区域布局见附表。各地在指导、布局特色农产品生产时,可不局限于表中品种(品类)。
(一)特色粮油作物优势区。
积极建设马铃薯、红薯、花生特优区。马铃薯重点建设高山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区、中低山优质食用和加工原料主产区、平原丘陵早熟商品薯拓展区。红薯重点建设鄂西南富硒红薯种植区、鄂西北及鄂北岗地传统特色及休闲食品红薯种植区、鄂东鲜食红薯种植区、鄂南工业原料及休闲食品红薯种植区、城郊菜用红薯种植区。着重加强马铃薯和红薯种薯基地建设、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花生重点建设鄂东北抗病优质食用花生优势区、鄂北早熟油用型花生优势区、鄂中高产油用型花生优势区。着重加强花生高产高油品种培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突出其油用性,兼顾多种休闲营养食品开发,推进加工品开发和品牌培育。
(二)特色蔬菜产业优势区。
积极建设水生蔬菜、季节性外调蔬菜(包括夏秋高山蔬菜和冬春露地蔬菜)及食用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水生蔬菜重点布局在武汉市周边沿江县(区)、大湖周边县(市),重点栽培莲藕、茭白、芋头、荸荠、菱角、芡实、莼菜、豆瓣菜、水芹、慈姑等水生蔬菜。季节性外调蔬菜中夏秋高山蔬菜主要是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反季节高山蔬菜,重点栽培大白菜、甘蓝、萝卜、辣椒、番茄、菜豆等;冬春露地蔬菜引导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较耐低温的十字花科蔬菜、部分葱蒜类及叶类蔬菜等。食用菌重点在大洪山周边区域、鄂西北区域发展香菇和黑木耳等木腐菌,适当种植珍稀菌;武汉市周边区域、江汉平原区域发展草腐菌,适当种植珍稀菌。
(三)特色水果产业优势区。
积极建设柑橘、桃、梨、葡萄、猕猴桃等水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柑橘重点建设长江中游柑橘带、清江流域柑橘带、丹江库区柑橘带,着力推广适应机械化、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着重培育知名品牌。梨重点建设江汉流域砂梨产业带、长江沿岸沙洲砂梨产业带、武陵山区优质砂梨生产区,重点推广早熟砂梨品种,填补北方梨和苹果供应不足的空档(淡季)。桃重点建设316国道沿线优质桃产业带、107国道沿线优质桃产业带,突出发展早熟和晚熟品种,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着重发挥各产区优势,调整优化内部品种结构,开发低糖、高酸等差别化、个性化品种。葡萄重点建设公安县、荆州区、松滋市、石首市等生产基地,突出品种品质的提升,着重推广无核、优质、抗病、耐储运品种,推进精深加工。猕猴桃重点建设幕阜山猕猴桃生产区、武陵山猕猴桃生产区、秦巴山猕猴桃生产区,突出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知名品牌。
(四)特色茶叶产品优势区。
在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神农架和大洪山等区域重点建设绿茶优势茶区,打造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襄阳高香茶、英山云雾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大别山等区域重点建设抹茶优势茶区,加强大别山抹茶新产品开发。在武陵山和三峡等区域重点建设红茶优势茶区,突出利川红、宜红茶品牌建设,实施设备改造升级。在幕阜山和三峡等区域重点建设黑茶优势茶区,突出专用晒场渥堆室仓储室配套建设、毛茶原料清洁化加工和精制压砖自动化加工,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
(五)特色畜禽产品优势区。
积极建设特色生猪、家禽、肉牛、肉羊、蜜蜂特优区。生猪重点布局在武陵山区、鄂东南、龙感湖流域、漳河流域等特色猪遗传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通城猪、清平猪、监利猪、阳新猪、恩施黑猪等国家级保护品种和地方保护品种。家禽重点布局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大洪山、鄂东地区、江汉平原等家禽品种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养殖江汉鸡、景阳鸡、双莲鸡、洪山鸡、郧阳大鸡、白羽鸡、绿壳蛋鸡、黑羽绿壳蛋鸡和荆江鸭、沔阳麻鸭、恩施麻鸭以及阳新番鸭。肉牛重点布局在江汉流域、清江流域肉牛产业带,重点养殖江汉水牛、郧巴黄牛、枣北黄牛、黄陂黄牛、恩施黄牛和夷陵牛,突出开发高档牛肉和牛肉制品的地方牛品种,着重加强品种繁育,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牛肉品牌。肉羊重点建设秦巴山区、大别山区、清江流域的肉羊产业带,重点养殖宜昌白山羊、马头山羊、麻城黑山羊。突出提升个体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保护和开发好草地资源,缓解草畜矛盾,加强品种保护和改良,培育和推广特色肉羊品牌。蜜蜂:中华蜜蜂重点布局在大别山脉片区、幕阜山脉片区、武陵山脉片区、秦巴山脉片区等具有中华蜜蜂养殖基础、蜜源植物丰富的山区,但各个地区之间的中蜂形态和生产特点上略微有差别,重点突出野桂花蜜、荆条蜜、百花蜜等优质蜂产业基地建设,助推山区精准扶贫工作,打造区域知名品牌。西方蜜蜂重点布局在江汉平原一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荆州、孝感、武汉、黄冈等地区,重点突出比较有特点的柑桔蜜、油菜蜜等大宗商品蜜,及荷花蜂花粉、益母草蜂花粉等特色蜂产品。
(六)特色水产品优势区 。
积极建设小龙虾、河蟹、黄鳝、泥鳅、龟鳖、鳜鱼、团头鲂、长吻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小龙虾以潜江市为养殖示范样板,重点布局在长江流域,重点养殖克氏原螯虾,加强良种选育、推进生态综合种养和标准化健康养殖,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河蟹重点布局在洪湖流域、杨汊湖流域、梁子湖流域,积极支持“洪湖清水”大闸蟹、“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的推广。重点加强苗种本土化培育、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增强湖北省河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黄鳝重点布局在长江流域有养殖规模的县区,重点加强人工繁育、健康养殖,积极发展黄鳝加工业。积极支持“仙桃黄鳝”“监利黄鳝”国内知名黄鳝区域公用品牌养殖。泥鳅重点布局在鄂东南地区、木兰山地区、洪湖流域、鄂中地域等地,加强生态综合种养和健康养殖,打造精品名牌,提高优质苗种生产能力。龟鳖,中华鳖重点布局在鄂中北区域,乌龟重点布局在鄂中南区域,重点加强良种繁育、生态综合种养,打造“香稻嘉鱼”等品牌。鳜鱼重点布局在洪湖流域、杨汊湖流域、梁子湖流域、龙感湖流域、蕲河流域等地,着重加强种业建设,推广高效健康养殖。团头鲂重点布局在梁子湖流域和鄂中西区域,重点养殖武昌鱼,着重发展良种选育、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打造知名品牌。长吻鮠以石首市、嘉鱼县为生产示范样板,带动周边县市发展。
(七)特色道地中药材产品优势区。
根据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推进“十草五木三花一菌”等19个骨干品种的合理布局,在大别山区和鄂西北山区发展“十大”草本药材,在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重点发展“五大”木本药材,在鄂东北、鄂西北、鄂东南重点发展三种花类药材,在鄂东南发展茯苓生产。建立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动道地药材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生产,推进原产地认证,保护知名传统药材品牌。
附表:湖北省级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类)与优势区域
特色粮油作物优势区
马铃薯: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天门市、孝感市、黄冈市等区域。
红薯: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黄冈市、孝感市、武汉市、咸宁市、黄石市、鄂州市等区域。
花生:红安县、大悟县、麻城市、广水市、罗田县、襄州区、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市、沙洋县、钟祥市、天门市、京山市等区域。
特色蔬菜产业优势区
水生蔬菜: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汉川市、云梦县、应城市、沙洋县、嘉鱼县、潜江市、洪湖市、仙桃市、浠水县、团风县、赤壁市、阳新县等区域。
夏秋高山蔬菜:长阳县、兴山县、五峰县、夷陵区、秭归县、利川市、恩施市、宣恩县、鹤峰县、建始县、巴东县、保康县、竹溪县等区域。
冬春露地蔬菜:嘉鱼县、云梦县、孝南区、浠水县、钟祥市、天门市、当阳市、黄州区、仙桃市、石首市、监利县、潜江市、广水市、襄州区、宜城市等区域。
食用菌:随县、曾都区、广水市、房县、郧阳区、远安县、钟祥市、东宝区、京山市、沙洋县、新洲区、黄陂区、阳新县、枣阳市、南漳县等区域。
特色水果产业优势区
柑橘: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夷陵区、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漳河新区、松滋市、长阳县、宣恩县、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区域。
桃:广水市、枣阳市、随县、曾都区、襄州区、老河口市、大悟县、孝昌县、孝南区等区域。
梨:老河口市、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潜江市、仙桃市、枝江市、公安县、江陵县、监利县、宣恩县、咸丰县、利川市等区域。
葡萄:公安县、荆州区、松滋市、石首市等区域。
猕猴桃:赤壁市、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浠水县、新洲区、建始县、咸丰县、利川市、宣恩县、夷陵区、竹山县、丹江口市、茅箭区等区域。
特色茶产业优势区
绿茶:英山县、红安县、麻城市、蕲春县、大悟县、孝昌县、夷陵区、五峰县、长阳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宣恩县、鹤峰县、咸丰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竹溪县、竹山县、郧西县、丹江口市、保康县、谷城县、南漳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随县、广水市等区域。
红茶:宜都市、五峰县、秭归县、夷陵区、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鹤峰县、建始县、大悟县等区域。
黑茶:赤壁市、咸安区、谷城县、江夏区、宜昌市等区域。
抹茶: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恩施市等区域。
特色畜禽产品优势区
生猪:通城县、当阳市、监利县、阳新县、黄梅县、恩施市、来凤县和咸丰县等区域。
家禽:建始县、利川市、郧阳区、竹山县、丹江口市、伍家岗区、麻城市、新洲区、孝昌县、孝南区、安陆市、松滋市、京山市、随县、阳新县、仙桃市等区域。
肉牛: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安陆市、孝昌县、大悟县、黄陂区、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浠水县、蕲春县、丹江口市、竹山县、郧阳区、竹溪县、老河口市、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巴东县、建始县、沙洋县等区域。
肉羊:麻城市、罗田县、红安县、浠水县、英山县、蕲春县、建始县、巴东县、长阳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宜都市、郧西县、房县、郧阳区、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东宝区等区域
蜜蜂:神农架林区、宣恩县、鹤峰县、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通山县、通城县、保康县等中华蜜蜂产区;京山市、东宝区、荆州区、石首市、麻城市、红安县、孝南区、黄陂区等西方蜜蜂产区。
特色水产品优势区
小龙虾:潜江市、监利县、洪湖市、沙洋县、石首市、公安县、黄梅县、钟祥市、天门市、武穴市、阳新县、浠水县、蕲春县、赤壁市、鄂州市等区域。
河蟹:洪湖市、监利县、汉川市、仙桃市、嘉鱼县、鄂州市、江夏区等区域。
黄鳝:仙桃市、监利县、洪湖市、公安县、天门市、潜江市、赤壁市、黄梅县、沙洋县、汉川市等区域。
泥鳅:阳新县、洪湖市、天门市、大冶市、黄陂区、孝南区、监利县、京山市、当阳市、大悟县等区域。
龟鳖:鳖重点布局在京山市、公安县、应城市、钟祥市、沙洋县、松滋市等区域,乌龟重点在钟祥市、监利县、京山市、沙市区、荆州区等区域。
鳜鱼:洪湖市、汉川市、石首市、浠水县、江夏区、黄梅县、蕲春县、鄂州市等区域。
团头鲂:鄂州市、阳新县、枝江市、沙洋县等区域。
特色道地中药材产品优势区
苍术:罗田县、英山县、保康县、郧西县等区域。
白术:咸丰县、英山县、房县等区域。
半夏:潜江市、天门市、沙洋县等区域。
黄连:恩施州、十堰市等区域。
麦冬:襄阳市、随州市、十堰市等区域。
天麻:罗田县、英山县、夷陵区、南漳县、谷城县等区域。
湖北贝母:宣恩县、鹤峰县、建始县、巴东县、五峰县、阳新县、通山县等区域。
柴胡:十堰市、襄阳市、咸宁市、神农架林区等区域。
黄姜:十堰市等区域。
艾叶:蕲春县等区域。
厚朴:恩施州等区域。
黄柏:恩施州、咸宁市和神农架林区等区域。
杜仲: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蕲春县、恩施市、宣恩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房县等区域。
银杏:曾都区、随县、安陆市和蕲春县等区域。
木瓜:长阳县、郧阳区等区域。
菊花:麻城市等区域。
金银花:罗田县、阳新县、通城县、郧阳区等区域。
栀子:蕲春县、大悟县、孝昌县、通山县、通城县等区域。
茯苓:罗田县、英山县等区域。
五、支撑工程
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加强八大工程的建设,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4-2020年)》、《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方案》,以49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耕作层剥离、回填不到位、改良土壤不到位等薄弱环节管理,重点抓好田块整治、土壤改良、排灌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整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配套、农业科技服务以及后续管护强化等八项工作。
(二)现代良种工程。
加强特色粮油优质新品种培育与良种繁育。定期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持和改良特色粮油品种的优良品质特性,建设和布局良种繁育基地,提高优质良种覆盖率。
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名、特、优、新的园艺作物品种。加强茶叶、中药材种质资源原生地保护。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优良品种。
制定本项目区内优势畜禽品种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畜禽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
支持建设一批河蟹、黄鳝、泥鳅、龟鳖、鳜鱼等水产特色品种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提高特色苗种供给能力。
(三)动植物保护工程。
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减灾行动,健全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村级防疫员防疫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强化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坚持“绿色防控、公共植保”的理念,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与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病虫测报新技术、新型植保机械和配套药剂、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体系、农药抗性监测评价、小宗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关键问题研究。加强农药新品种、新药械的推广和农民用药安全的培训,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区)建设,建设一批野生植物保护点(区),强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保护地方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四)“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
推进12316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根据农业农村部部署安排,结合地区实际,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整合“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建设覆盖全省的12316益农信息社网络体系,重点推进县级运营中心、乡镇标准站、新型经营主体专业站、村级简易站等四种类别12316益农信息社建设。
促进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统筹现有和新增数据资源,建设湖北省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推进“12316”农业云平台与有关地方、行业、领域涉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围绕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和农业技术常态化应用,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特征、云计算为重要支撑、“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预测预警能力,加快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科学生产、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产销对接、规模经营等领域的全面应用。
推进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落实《湖北省农村电商工程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各项政策措施。瞄准农产品电商上行的瓶颈障碍,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较好的县,实施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工程,因地制宜选择当地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产品,开展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水平,建立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根据国家部署安排,依据《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总体方案(2017-2020年)》,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争取分批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北斗导航农机示范等数字农业项目试点,支持精准作业、精准管理、精准决策等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五)特色农产品加工工程。
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一是在核心区支持和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建成一批标准化晒场、仓库,改善贮藏和初加工条件,提升特色粮油产品原料分级销售的商品化率,减少产后损失。二是加大对初制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提升初制茶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三是推进蔬菜、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扶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突出区域特色,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工艺创新。二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开发果醋、果酱、果酒及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成分提取,实现水果的“零废弃”。三是支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保健品、功能食品、抹茶、日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四是支持发展现代水产品加工,优化水产休闲食品、冷冻调理食品加工工艺,进一步开发鱼胶原蛋白肽、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等水产品精深加工。
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鼓励和引导特优区内现有加工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换代和技术研发,综合利用特色农产品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加快推进秸秆、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深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挖掘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
(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生产田块、田间道路、排灌沟渠、水利和电力设备设施。建设特色蔬菜基地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农资存放、集约化育苗设施、绿色防控、产品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产地冷库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深入推进板块基地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建设蔬菜、水果、茶叶、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加工原料的车间、名特产品的生产原料供应基地。
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对进排水系统、电路设备、道路设施、技术装备等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提高池塘养殖的科技装备水平。支持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殖示范基地,大力支持集中连片养殖区配套建设排水净化设施。
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生态基地,保障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
(七)仓储物流工程。
加强产地收储设施基地建设。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就近建设一批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
加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
加强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跨区域配送能力,确保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八)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与登记保护,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比例。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多层级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农业品牌梯队。
加强品牌管理与保护,构建品牌保护体系,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以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
完善公用品牌标准体系。开展湖北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标准体系制(修)订,加大技术标准的实施和宣传推广。
加强品牌市场营销。通过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活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全方位展示品牌创建主体形象。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各地要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评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形成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本职,根据建设规划制订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各类新型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联农带农的激励机制,积极建立 “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模式,推广“订单农业”、保价收购、技术指导、种苗扶持等措施,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保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及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解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用地问题,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的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
(四)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作用。
充分应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延伸服务网络,增加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增强农业贷款效应,采取贴息等方式,支持商业银行推进创新贷款模式。探索符合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险制度和政策,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加强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宣传,总结交流建设经验和做法,综合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双微平台”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注重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扩大社会影响,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