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本文为方志权(上海市委农办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发表于《解放日报》。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上海承担起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然要求。作为超大型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农业不能走大水漫灌式发展之路,而要以品质、品牌论英雄。农产品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承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越来越重要。从更大的框架来看,发展品牌农业也是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必须下功夫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饱已不成问题。人们开始追求既要吃好、更要吃健康,农业由此转入质量为重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看卖相,也会看品牌。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农产品需求总量大、增长快,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中处于引领地位。同时,上海农业经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上海人均收入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消费能力强。由此,上海农业完全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步入品牌农业的新阶段。
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从产业特性来看,农产品是生物生产,农艺较难控制,产品的成分比较复杂,产品质量、功能相对工业品较难体现,优质优价也比较难实现。有鉴于此,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尤为重要。
就发展规律而言,一个产业的经营主体往往会经历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过程。谁先打响品牌,谁就能占领市场,就能抢占制高点。上海农业体量小,农业要做强做精做优就必须更加注重品牌。要通过品牌化来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这是上海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出路所在。
发展品牌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品牌创设是一套体系。对于优秀的农产品品牌来说,良好的生态、优质的品种、先进的技术、严格的标准、规范的农艺、科学的管理、现代的营销等要素缺一不可。这些要素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农业的特征。
应该说,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涌现了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附加值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农业品牌建设有待加强,长远规划、整体设计和政策支持有待健全,农业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形势下,应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强化农业品牌顶层设计和制度创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要通过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具体来看,上海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注重强化科技创新,打好“特色牌”。
上海农业科技实力较强,又有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的优势,有必要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聚焦提升良种良法、节本增效、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等方面。同时,努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
注重拓宽产业链条,打好“融合牌”。
例如,可出台促进乡村民宿发展扶持政策,对乡村民宿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规范管理、优化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民宿在推动城乡和产业融合互动、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转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着力将乡村民宿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绿、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旅游体验。同时,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探索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整合相关品牌,放大和共享区域公用品牌带来的整体红利。
注重质量安全管理,打好“绿色牌”。
按照将上海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最安全、最放心的城市的要求,必须把标准化作为品牌化的基础支撑来抓。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使产地、产品的绿色生态美成为卖点。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业标准的示范、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注重挖掘品牌内涵,打好“文化牌”。
挖掘农业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讲出农业好故事中标注“好吃、好看、好玩、好感觉”新高度。同时,积极创建和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功能,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注重加强宣传推介,打好“营销牌”。
要鼓励各区结合当季农业生产、农村风情风貌、乡土民俗文化等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主题农事节庆活动等,大力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同时,进一步支持建立信息服务和网络销售渠道,引导优势农产品开展网上销售,使品牌建设搭上“互联网+”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