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2018年3月6日,王玉雄(美菜合伙人)在其博客上发表了本文。
互联网行业有句名言,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句话因为颠覆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传统商业逻辑,让人耳根为之一振而广为流传;同时也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一部分电商成功的商业模式而被争相效仿。
一些人试图将这样的商业模式用在生鲜电商行业。生鲜领域被称为互联网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因为这个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互联网化程度低,渗透率只有不到10%,远低于其它行业的渗透率,所以潜力巨大。如果能用“生鲜 互联网”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再用“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模式转嫁运营成本,那么再造一个生鲜领域的淘宝或京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谁不想拥有一个淘宝或京东呢?
然而,在生鲜电商领域,这句话似乎不那么灵验,因为狗和猪都不傻,对他们没有好处的话,狗身上的毛你根本薅不着,猪再笨也不会替你掏腰包,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巨额的生鲜损耗、物流成本、获客成本还是要企业自已来买单。虽然互联网技术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使得生鲜电商在2017年的增长率达到59%,但居高不下的成本也使得99%的生鲜电商不赚钱。
如何破解成本难题,生鲜电商们一直在探索。生鲜行业的特点是三高一低,损耗高、物流成本高、获客成本高,同时毛利低。想靠低毛利覆盖高成本达到盈利,如果不把部分成本转嫁给狗或猪,想要盈利的确很难。这种情况下,除非做大规模,才有可能提高毛利并降低成本,因为有了规模才能增加毛利,有了规模才能增加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的话语权,倒逼商品成本下降、物流成本等各种成本的下降,这样盈利才有可能。
实现规模化的一道鸿沟,是因为“生鲜是非标准的”,这也是行业普遍认为生鲜电商难做的原因之一。那么,如果能推动生鲜的标准化,是否就找到通往规模化的一把钥匙呢?
标准化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基顾,只有实现工业化生产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标准化有多重要,听听习大大怎么说。2016年9月,北京举办了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习近平在致大会的信中说,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鲜电商标准化的过程,也是生鲜工业化的过程。
怎么做生鲜标准化呢?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与各位商榷。
商品标准化。
据说日本农民卖西瓜,除了要大小一致外,还会测西瓜的糖份含量,只有达到标准的含糖量才能出农场,这样保证任何一个消费者买到的西瓜看起来,吃起来都一样。新奇士橙也是美国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它维持了统一的种植、采摘、质量、价格等标准,所以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新奇士橙都是一样的,只有这样的橙子才能叫新奇士。标准化带来的价值是产品形象的统一、品牌价值的提升,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价格得到保证,盈利能力增强。
西瓜和橙子可以有标准,为什么萝卜白菜之类的农产品就不行? 萝卜白菜能否也根据大小、颜色、外观等标准,像红富士苹果一样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不同等级卖不同的价钱,够不上等级的拿去做泡菜。
中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生长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在大小、颜色、口感、外观等方面差异巨大,对农产品标准化是巨大的挑战。然而,有挑战,才有机会。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全国农产品供应链更加透明,通过将种子销量、种植面积、品类、产量、成熟时间、市场销量、价格等环节的打通,依据大数据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决策,将极大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减少流通环节,这些也都为农产品的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当然,农业全品类、全链条的打通和标准建立是一盘大棋,如果没有能力做到全国标准,那么不妨先从单品开始突破,先从企业标准开始起步,比如,只做橙子、只做猪肉、只做鸡蛋。从标准化打造品牌,赢得客户和市场,然后再利用品牌效应影响行业标准的制定,再逐步形成全国标准。
标准就是游戏规则。谁能制定标准,谁就会处于供应链的致高点,拥有更多话语权。
包装标准化。
包装标准化的目的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品牌形象;二是保证质量;三是提升供应链效率。
品牌的建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但包装却是产品的外衣,是消费者认识品牌的第一步。就像看到金拱门,就会想起洋快餐。
好的包装能延长生鲜商品的生命周期。生鲜种类繁多,并受制于大小、形状、水份、温度、存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包装设计、材质选择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品。好在近几年包装工业技术的进步,使众多生鲜产品从源头就注重包装,减少了物流环节的挤压破损,更有一些包装企业生产具有保鲜功能的包装材料,抑制生鲜产品的呼吸和微生物增长,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这使生鲜产品既有了形象,也使品质得到保证。
一切的企业决策,都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标准化的推行也是如此,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做好包装的标准化。比如,根据消费者的购买量做不同规格的源头标准化包装,大件10斤,中件5斤,小件3斤,消费者购买时以“件”来购买,而不是以“斤”来购买;根据消费能力的不同,做成不同等级的标准化包装,一级卖给有钱人,二级卖给普通人;按照购买目的的不同,做成礼品装和普通装,礼品装送人,普通装自己食用,等等。那么这些标准化不但能细化客户市场,提升销量,更能极大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多层次分拣带来的损耗、减少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
虽然包装会带来生鲜产品成本的增加,但相对于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质量保证、损耗降低、物流效率的提升,包装标准化的带来的增值还是值得考虑的,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颜值”的、有质量保证的商品买单。
物流标准化。
国际公认的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 存货持有成本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一个国家物流成本总额占GDP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根据网络数据,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约为17%,但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可见,中国的物流管理水平不高,进步空间巨大。
同样,一个企业的物流成本,不仅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生鲜企业,生鲜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物流环节对时间、温度、存储条件、周转环节等因素要求都不同于普通工业品,因为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品质、损耗和成本,这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每增加一次周转、多存放一小时、温度升高一度,损耗就可能成倍增加。所以,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显得极其重要。
而生鲜的标准化,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因素,更应该从源头和基础做起,比如,在仓库选址、设计时,在购置货架、托盘、周转筐等设备设施时,都要考虑国家或行业标准,避免非标准的托盘装不进车、入不了库,增加倒货成本和时间。而且,管理标准化需要和硬件的标准化相匹配,比如等级标准、质检标准、温度标准、时间标准、录入标准、交付标准、服务标准、例外处理操作标准等都需要规范起来,既方面操作,又方便管理。
但我们需要避免进入一个误区,不能为了推行标准化而让操作环节和管理动作变得繁冗,反而降低了运营效率,毕竟生鲜商品的品质时时都在变化,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灵活决策,一切以消费者满意度为出发点,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让商品价值最大化。
结语:没有标准化,就不能规模化,不能规模化,成本就无法降低,成本降低不了,盈利将无法保证。同时,规模化又可以倒逼标准化的升级,改变游戏规则,提高准入门槛,使企业始终处于供应链的制高点。互联网和大数据,让这一切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