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研究院Farmigo.Net注:2017年5月24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张桂华(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介绍湖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和进展。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媒体长期对湖北农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按照发布会的统一安排,现在我就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希望通过你们的积极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是农业大省,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形成了“产量位次居于前列、产品结构多元丰富、产业功能加快融合、物质装备显著提升、新型主体快速发展、质量安全不断提高、改革创新活力十足”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当前湖北农业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农业发展爬坡过坎、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全省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标,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着力提升产能、调优结构、提高质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主要情况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计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2017年要建成671万亩。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成立了湖北优质稻产业联盟。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推广再生稻模式,2016年总面积达到了169万亩。加快建设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打造湖北双低菜籽油“金字招牌”。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果茶菜产品向市场紧缺调,向优质特色调。加快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做好“粮改饲”试点示范。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做大做强小龙虾、河蟹、鳝鳅三大“百亿元”产业。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全省总面积达到381万亩。2016年,由于因灾减产和主动调减,粮食总产量为510亿斤,仍居历史第四高位、全国第十一位。夏收油菜、淡水产品产量,均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畜牧、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均呈现量稳、质优、效增的良好态势 。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三产融合。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48家和85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达37个。重点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桔、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等优势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投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2016年全省限上休闲农业点达到4700家,综合收入达265亿元,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3500元。全省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农业众筹、线上线下营销配送、信息化平台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三)着力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积极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每年遴选主推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冬春青饲作物开发、稻田综合种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产业技术难题。第二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全省初步形成以16个省级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为主线,市县各具特色的机械化试点为重要补充的农机化整体推进格局。2016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6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4%。“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湖北农业12316热线和手机APP实现全省覆盖运行,有三个市州整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信息进村入户的县(市、区)达到31个,同时建设了一批标准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第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扎实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农膜回收、畜牧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6年,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畜-沼-菜(果、茶)等生态种养模式。加快形成“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第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县(区、场)。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全面实施禁用农药和农药销售处方制,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2016年,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6%,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总数4176个、总产量1957万吨,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四)着力抓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打造现代农业主力军。
我省出台了《湖北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型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规范指导。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办法,项目主要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烘干、仓储设施。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对口开展金融服务。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推进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担保试点。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CEO、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70521家和25630个,同比分别增长16.1%、28.6%,系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人。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我省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源地。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县、乡两级土地承包仲裁、调解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6.2%,引导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放活土地经营权。2016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800.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7%。“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经验”写入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湖北农村改革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以武汉“1+8”城市圈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项目为抓手,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4个,办理交易10.1万宗、交易额240亿元。从2015年起,我省先后在京山县、蔡甸区、夷陵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权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能,2017年我省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
(六)着力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我省已建设1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首先是在保持示范区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其次示范区农业设施装备加快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农田面积1461.73万亩,灌溉水利用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5.61%。第三创新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业部2016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工作中,我省11个示范区中荆门市、监利县、仙桃市达到农业部设定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监利县作为全国25个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我省唯一),在2016年农业部的考核中排名第十三位,进入全国第二方阵。通过国家和省级两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来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记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7年我省农业部门重点在哪些方面着力?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桂华:全省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五区一园”建设。着力打造粮棉油优质高产示范区、高效特色产业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加工物流园区、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等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试验田”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在47个粮食主产区划定全省水稻生产功能区,2017年再生稻面积力争达到200万亩。在全省35个油菜生产重点县(市、区)建立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2017年油菜种植双低化率力争达到90%。制定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月份,我厅会同省发改委、省旅游委出台了《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从2017年开始,用3至4年时间在全省建设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集中力量在41个县(市、区)开展种养加全面机械化、特色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力争水稻、小麦和油菜机械播栽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确保16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任务完成。
三是示范推广“粮改饲”。以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草食畜牧业发展为载体,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201年,全省青贮饲料作物连片种植面积计划发展到1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
四是全面开展园艺作物提质增效行动。建立全省茶叶、水果、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三园”(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生产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整乡(镇)、整县(市)成建制推进,实现由“园”到“区”拓展,示范带动园艺作物更大范围提质增效。
五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按照“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等种养模式,力争全年新增60万亩。
六是加快发展绿色畜牧业。大力推进禁养区科学划定,合理布局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对涉及我省25个县(市、区)的养殖场和小区,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搬迁,其他地方要在年底前完成。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调优规模养殖结构,提高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化装备水平。
七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紧落实《湖北省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实施好“万千百工程”,即“组织全省10000名农技人员,办好1000个示范推广样板,实现节本增效100亿元”。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完善“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在全省28个县(市、区)扩大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加强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八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抓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抓好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提升耕地质量。到2020年,农作物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
九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按照“发展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总量”的思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品牌化经营,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2017年,将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50个。新增一批农产品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湖北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启动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活动。
十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各市州新增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安排1个乡镇试点,其他县(市、区)安排3个村试点。力争到2018年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当前,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桂华:我们清醒的看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整个现代化的“短腿”。我省农业大而不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我省人均耕地不足,土地二调结果显示,湖北省耕地资源总面积7984.50万亩,人均耕地1.30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2亩。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少产地烘干、冷藏和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二)农业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的高效模式研究开发不够、应用范围还需扩大;种养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优质稻、精品果茶、草食畜牧业、名特优水产品的比重还需提高,农产品精品名牌不多,尤其是缺少叫得响、卖得好、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经济作物和设施种植生产机械化滞后;油菜机收、晚稻机插、马铃薯机械播种收获等“瓶颈”问题未完全解决,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短缺。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深加工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青黄不接,服务水平不高。在经营性服务方面,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实力弱小,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金融、保险等服务明显不足。
(五)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面临不少问题。虽然2016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39.7%,但地区之间不均衡。少数新型主体流转土地规模扩张过快、经营风险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农业CEO等农村人才缺少。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支持政策还需加强。部分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亟待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
湖北卫视记者: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桂华:2016年,我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39.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加紧推进。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支持合作社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等业务。组织评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形式。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聚焦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力度实施好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引导支持更多的青壮年农民、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人员培育成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创办者,鼓励扶持他们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三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和从事渔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土地合作、入股、流转、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广土地连片种植的“沙洋经验”,加快发展服务社会化、生产区域化、产业集中化、形成农业服务规模优势、区域规模优势、产业规模优势,提高我省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