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橙:大家众议全渠道

全渠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线上与线下的界线越来越模糊。2016年1月14日天下网商的活动上,围绕全渠道,渐疯(天猫商家事业部总监)、玉关(洽客创始人)、王华(互道信息CEO)和张特特(心怡物流CEO)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张特特:大家好!我是心怡科技物流的张特特,我们是一家第三方供应链物流企业,我应该是为在座各位做服务的,是为全渠道链条做服务的。

心怡物流是2004年成立的,我们现在是商超最大的服务商,同时也是跨境方面最大的服务商。在2015年的时候,心怡也投入了自动化机器人,我们希望用科技为商家创造更多供应链的产品,能够为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服务。

玉关:我是玉关,因为今天主题是全渠道•新零售,刚才提到2015年是全渠道元年,我听到这个很伤感。因为2013年就提到“全渠道”,2013年天猫刚刚开始做品牌全渠道,大概两年的时间才能够有一个成绩,但更多是一个深刻的体会。

所谓两年前的全渠道,更多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闭环的玩法,尤其是从平台的角度讲,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伪命题的说法,更多在商家角度或者是零售角度。所以在2014年阿里上市的当天晚上我来到了银泰,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成立了现在的洽客,我们是做实体零售终端的互联网化,把门店和消费者连起来,有一套新的基于实体终端的模型,在逐步往上游去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离开阿里之后第一次在完全电商的场合亮相,所以也希望我后面的分享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是这一年多在线下扎根实体零售做了很多案例之后的心得体会,包括踩的坑。

王华:大家好!我是互信息创始人王华,我们应该是一个新的品牌,我个人和我的团队以前在SAP工作了十多年,那时候我是负责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成长型企业的ERP解决方案,做产品开发。

因为现在企业不管在线上也好,线下也好,经营渠道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没有流通起来,信息没有流通起来。今天上午提到了“三通”,我们团队的背景是传统企业,另外我离开了SAP之后,也做了触电的创业。所以我希望互道能够成为两岸三通,能够做这件事情。

具体一点来说,我们希望把每个品牌商的数据都能让它在渠道间流通起来,通过真正的数据化指导它的运营,而不是通过以前的OA或者审批流程来指导运营。我经常跟我的投资人说:我们是不是在生产军火,我们希望给商家们提供一把更好的武器,希望通过这个武器帮助商家开通一个特种兵的模式,让每个商家在前端销售端就能通过数据武装起来,来打造一种新的模式。

渐疯:我是天猫商家事业部渐疯。刚刚玉关提到了元年,其实早在两年前已经有这种尝试了。我今天谈元年,可能之前更多是这个方向的思考和探索,而今天有了一定的尝试,甚至这个尝试的效果开始变弱,在尝试之后需要更多基础能力的升级。我们是商家业务部,“三通”需要通过我们这个部门转化为对商家赋能的平台或者工具,我们这个服务商的市场还需要更多IT和非IT服务商进入。进入到元年,元年应该是爆发和快速成长的一年,所以我们希望我们这个部门能够给商家赋能,能够有更好的产品和能力的推出。

李虎军:是不是元年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大家可能各自有争议。更重要的是2015年在全渠道发生的一些变化,有请在座的每一位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2015年的全渠道。

渐疯:我感觉更多的是开放、融合和链接。因为我们回想这件事情,看到很多O2O的时候,我们更多思考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什么,过去各方看到了彼此的优势,所以今天我们探讨怎么样让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而在这个融合过程当中,就要求原来双方有更多开放的想法,不管是从业务上、产品上还是技术上,所以不去开放是很难产生融合的。另外,今天除了我们自己做更多开放之外,更多在于我们有没有和其它层面有链接能力。

王华:我就讲一个热词,也就是阿里同事说的更多的一个词,叫赋能。这个词跟我们公司的口号一样,我们公司口号叫做驱动商业未来。

为什么我选这个热词呢?因为过去三年当中,我们跟很多商家或者是品牌商接触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们在蠢蠢欲动想做这件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一方面是一种模式,想看别人怎么做。另一方面,我跟他们讲这个数据流通的时候,他们就想这个事情怎么做,会不会问题比较大?刚才大家都在讲数据,要搭建一个数据平台,2015年的时候一个大企业投入在大数据平台的费用是一个多亿人民币,没有几家中国企业能够花得起这个钱,也不愿意花这个钱。所以我们怎样帮助企业迈出全渠道的第一步?这方面可以借助阿里提供的平台,阿里愿意开放更多空间的能力,帮助很多企业,特别是我们的服务商,让很多企业能够轻松地迈开全渠道运营这个步伐。

玉关: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词是回归,因为我自己六年前是做线下零售服务,六年的时间在阿里做线上服务,最近一年多是在线下,所以更大的感受是商业本质的回归。其实无所谓线上,也无所谓线下,更多是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服务,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最高效地满足消费者。当然这个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最近几年我们很深切地感受到商业本质的回归。

大家看到很多数据,我这一年在线下,感受到线下其实是生机勃勃的,很多品牌起来了,也有很多玩法,这都是回归到商业本质之后,大家在看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工具,怎么样快速地去满足消费者。

所以我讲的第一个词是回归,第二个感受是融合,原来是线下往线上走,天猫渠道基本上是以品牌为核心,线上和线下两张网来作为销售战略。但最后发现以平台为核心,线上线下两张网还缺一个东西,就是移动互联网跟消费者的平台,这就变成了以后台为主打的线上线下平台。这样做带来两个效果,第一个是终端的提升非常明显,终端改成一个V型的平台,我认为未来是能够把它周围三公里、五公里的消费者服务好。所以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就是线上往线下走,线下往线上走,利用互联网来做闭合。

第三个分享的是自下而上的变革,我们看到行业里的变化绝对是自下而上,前面一位嘉宾讲的话我非常赞同,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场景、内容、互动、链接的变化,这些变化我们放大到整个流通下,就不要分线上线下了,它到底会从哪里发生?大的判断一定是从终端开始,从消费者发生,然后直接跟消费者触电。

所以如果从自下而上的方式,无论从线下还是从终端开始,还是从线上跟消费者的触电开始,我认为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而且是把握未来的做法,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关键词,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变革。

张特特:我们最开始做实体供应链,是在没有B2C这个业态的时候,其实当年大家都做物流,做2B,现在很多客户都有非常多的店面了。到现在为止,很多商家其实真的既有B2B的需求,也有B2C的需求,而且当线下店面能够为它产生更多价值,它的一些销售渠道产生障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寻找另外的渠道。可能是我们做B2C发展更快,但是在B2B,包括现在我们服务很多直销的企业,像安利,它们线下有几千家店面,但是当它把会员和网上结合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放大人群的,因为它有这种会员机制在那里,只是把线下搬到线上去卖。

第二是整合,这种整合也是在供应链层面上的,为什么说供应链产品现在也要多元化?我们觉得自己不单单是做一个物流供应商,而是做一个供应链产品的供应商,因为当迎合全渠道融合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定不是单一的,或者不是一个快递,不是一个B2B的仓,它希望把产品变成一盘棋,让你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一盘产品,让供应链最底端降低更多的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从服务商角度上看到的一些东西。

李虎军:大家觉得2016年全渠道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机会?

张特特:作为服务商,我们很多时候去跟商家进行相关咨询的时候会发现,既然我们在讲全渠道,其实物流也是因为线上线下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最近一两年看到物流二十年没有走过的路或者是看过的路。过去也是因为物流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让后台更好地支持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支持全渠道发展,所以后台服务很重要。但是前台的发展,即使是线上,我们都会看到从原来的项目天猫综合式的推广,到现在个性的推广,都是在创新式发展,但是供应链的基础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更快、更好、更准确地为商家做配套,精诚服务,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到前端消费和生产上,把货交给更优质的服务商呈现出来。

玉关:我刚才无形中讲了两个做法,在座的很多都是品牌的朋友,因为今天在场的肯定都有一定的规模。

有两个做法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自上而下,开始把线上、线下渠道做整合,然后进入到线下原有的渠道里面,再去向他们的终端。这个过程因为是一个IT型打法,不是一个业务型打法,所以要当作一个战略型的打法。

另外一种打法是从终端开始,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方法,这是一种LY,是非常切实的打法,是在我不考虑全面融合的情况下做局部的小融合。其实每年我们为很多大的品牌服务,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终端,去拓展它的过程,这是业务形态化。

王华:LY经常是一个IT公司卖一个IT产品的时候要被问到的问题,事实上我现在看来,全渠道的核心是让客户爽,是服务体验的问题,服务体验现在是很难量化的一个事情。以前算LY的时候,在天猫上投入了多少营销的费用产生了多少回报,但现在不是这样了,有可能我在天猫上投放了广告,或者在线下投放了广告,它最终转化是在其它方式转化,所以你不做全渠道运营之前是不知道的。

另外一方面,现在我们帮企业做一个方案的时候,就是帮他把线下消费者行为数据化。他一开始想到的只是用于线下运营的优化,但我告诉他这个数据直接包括线下与天猫这个平台的打通,这个数据是可以穿透到线上平台去的。

渐疯:跟大家分享一个数字,在我们看新机会的时候,我认为在2016年利润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长。有一个数字,我们在把C端开放的应用和最大市值的公司拉出来看一下,PC和无线的比例关系是6:4,无线是6,PC是4,也就是说今天无线市场上空间的机会和增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有人说,今天的变化是从云端开始变化的,我要做平台。我们再来看B端市场的特点,B端市场本身看起来很大,但为什么很难出现规模级的服务商或者是企业,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时间是碎片化的,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第一,从过去看现在,在过去你已经有了大量的门店。举一个例子,双11的时候我们买一件衣服,你会发现卖衣服的电商离你很近,但是它要到物流,再到你这里,包括售后,非常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以服装行业为例,每年双11备货和尾货是非常大的,到底你卖1亿的销量到底要备多少货,这个尾货怎么处理?实际上怎么样把原来单给电商渠道的商品和门店打通,要先有这样的网络,然后分销。

第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比如在PC时代一个人浏览淘宝或者天猫的时间是30分钟,但是在无线时代可能一天浏览30次,每次30秒。也就是今天我们做一个消费决策,对于买和不买,可能更好判断。用户觉得麻烦,这种麻烦是存在于买卖双方的摩擦率和很多售后的担忧。而我们让客户有更好的售后保障,今天有家具的上门安装,也有运输险,所以今天无线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人们消费心理的改变,人们的消费肯定是更碎片化、更快速,所以我们要给到更好的客户消费体验,去消除双方之间的摩擦。

我们说今天经营的是流量,经营的是用户,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刚才有个人讲了社群经济,在几年前我们还提主流和非主流,但今天这个词已经不太讲,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充满了碎片化。我们自己所处的环节是什么样的,目标人群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对更多人进行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服务于哪个人群,谁是我的意见领袖等等。有一句话,是“我们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它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所以2016年全渠道在我们看来,是充满了商业风险,但也充满了商业机会。

李虎军: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品牌商家,但一些中小商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全渠道到底是大商家的机会,还是中小商家也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该不该做?

渐疯:就像刚才所讲的,今天有很多消费行为发生变化,这个时代对于中小卖家可能更幸福一点,因为在今天过程当中没有那么多相应的资产沉淀。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假设对于门店的新渠道,我就想对这个收银台进行改造,但如果我有了更大规模的时候,要考虑原来的资产沉淀。但对于一个小商家来讲,可能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很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如何做?比如用户到你的店里来,试了几件衣服,包括以后手机的数据线,或者电梯维修不是我拿到你这里来,而是快递运送到你这里来,包括配送等等。所以今天对于小商家来讲,更多是如何找准用户,怎么样在这个场景之下运用新的技术,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零到一的突破真的发生在中小卖家或者中小商家,因为他们往往对这个场景或者对这个人做的更多。而对于大的商家来讲,扩大规模和效率可能需要投入和时间周期,包括对这个团队的认知理解,可能需要时间更长。

所以今天中小卖家的机会比以前变得更多了,只是对大家的要求,第一要更专注,第二要特别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经常说:当年吴莫愁赢得了《中国好声音》奖项的时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的开始要我们关注到辨识度的问题。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小企业,要做的不是学习大企业,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把自己的辨识度做出来,如果这个OK,你就达到新的一种好的基因、好的平台、好的商业环境。

玉关:刚才讲了,中小企业可以用技术做跳跃式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另外,现在最大的一个机会是平台愿意开放,阿里也好,腾讯也好,这么多年积累了那么多的数据,它们以开放的心态愿意把这个数据开放出来。

2015年做了一个中小客户,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我们就想怎么样让小而美的品牌变成一个美丽的品牌?在我们去年做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其实我们可以跟品牌有很好的合作,怎么样从小变大,其实用这个平台就可以把这个数据放大。原来我积累了粉丝,通过平台可以变大,变到几百万个、几千万个,可以让我们对消费者有很好的掌握,同样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所以现在对于中小企业在全渠道的扩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很感动,因为阿里能够开放太多,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也许过十年之后就收回去了。

玉关:大家做的事情差不多,我们也认为大的机会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大的企业,像绫致,原来是高度直营,但这样的企业相对来说占比比较低。因为互联网天生就有碎片化、产品化的优势,所以中小型的一些品牌包括业态就变得非常有个性。

张特特:从客户需求来说,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的需求是希望个性化的,对于商家也是这样子,要定义好这个需求,只要你的产品是被大家所需要的,你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独特的商品渠道。

全渠道的“坑”

李虎军:刚才我们讲到了机会,最后请大家讲讲有什么坑,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讲。

张特特:我觉得任何事物的发展还是有那个度在的,因为机会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等着你,但是你要掌握好适合企业发展的度,更适合自己的产品渠道,虽然每种渠道都可以成功,但并不是每种渠道都适合你。

玉关:刚才讲了商品通的问题,从企业来讲我认为非常大的一个坑是定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定位于移动终端绩效的提升,这两个打法完全不一样。如果你定位是基础建设,那就是商品通,或者定位成业务的打法,更多是高效。这两者一旦混淆会做不下去,这是我们在定位上可能产生问题的一个坑。

王华:其实有很多坑,我就讲一个坑。现在营销都讲场景化营销,事实上管理也是场景化的。落实到全渠道,我经常对我们客户说先不要求大而全,要形成闭环,打通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要想清楚,你的数据传上去不是目的,数据传上去是为了提高转化率,提高转化率是为了卖东西,这样来形成一个闭环,而不是某一个点做得很强,这样没用。

渐疯:我非常认可王总的话,最大的坑是迷失,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自己商业目标去做的,所以这是一个点。

我再补充一点想说的东西,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商家赋能怎么去解读。赋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于没有工具的人,他们需要的是标准工具,这时候需要的是提供一种标准的工具。第二种是商家先天就有很多优势,我怎么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是一种服务。对于前者来讲是服务能力,对于后者是建立一种渠道,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建好,能够让众多服务商去帮助企业,把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出来。所以这种标准化的工具和定制化的服务,能够把赋能表达的更完整。